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…….一起來看看這場"皂化弄人",歷史上的海撈工業,肥皂這個東東,現在看起來,似乎並沒有什麼。隨便走入一個賣場,都有數不盡的、各式各樣的清潔用品……….
但是你可知道,肥皂曾經是撐起一個城市、甚至一個國家的高科技化工產業呢!
肥皂的生產,在今天可能是國中或者高中就會知道的化學反應,基本來說就是:
油脂+鹼+水 = 肥皂+甘油
網路中的歷史,有文章說可能在4000年前的希臘,就有草木灰加動物油脂的肥皂出現。但是這個查不到有公信力的證據紀錄。
因為後來的馬賽皂,曾經有過一片輝煌的歷史,所以留下很多可追溯的歷史。
在有記錄的歷史本文中 (你以為只有羅賓懂歷史本文嗎??哼哼),
有文件提及了關鍵的原料,鹼,這是在大概12世紀到13世紀左右。其中鹼的原料是由納布盧斯(Nablus),菲斯(Fes),大馬士革(Damascus),阿勒頗(Aleppo)等地提供的。
那個時候的鹼,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草木灰燼來的,不要懷疑,草木灰,就是植物燃燒之後留下的灰燼,其中主要的鹼是碳酸鉀(K2CO3)。碳酸鉀是個很弱的鹼,現代的皂化反應多是使用強鹼,例如氫氧化鈉(NaOH)、氫氧化鉀(KOH)。
由於關鍵成分的“鹼”,取得不易,簡單來說,那個年代的肥皂,可以說是好野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喔!
不過,那個時候,主要有兩個原因,讓後來的法國馬賽頒布了肥皂生產的法令,時至今日,反而變成了大家廣告的一種訴求。
那就是在1688年10月5日,一份由皇室路易十四的王室公告,對肥皂的生產作出了規定,後續法國王室,成功插旗在肥皂產業,靠肥皂海撈了一大筆。(偶也好想海撈。。。。)
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份聖旨怎麼說的:(以下為大意翻譯,法文實在太難了,又是歷史文件用詞跟現代差很多,google表示翻譯很有難度!)
每年的678三個月,得要停止生產,違反者開罰單處理。
製造肥皂得要由海草灰、火鹼或者鹽鹼植物灰,當作鹼的來源。
只能使用橄欖油,其他亂七八糟的豬油、黃油、沙拉油、地溝油、嬰兒油都不行。
有標準的煮肥皂流程,不按照的開罰單罰款。
為什麼路易14要頒布聖旨做以上的規定呢?我們底下一邊看馬賽皂的製程一邊分析給您聽聽看!讓我們繼續看下去:
那個時候馬賽皂的生產流程:
A. 混合皂化
先將橄欖油和鹼同時放入一個的大鍋子內,開始加熱到高溫,一邊得要不斷攪拌。皂化反應中其實當油脂跟鹼第一次見面的時候,根本就是一見鐘情再見就有姦情,根本不需要有媒人催化劑,皂化、造化就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的開始發生了。
1. 正所謂戀奸情熱,油脂跟鹼的這段感情,也就是皂化反應,是可以被高溫加速的。
2. 油脂跟鹼的結晶,就是"皂",高溫可以維持液態,低溫則會變成固態,一旦變成固態會讓整鍋不容易均勻不利反應。
B. 肥皂熟成
然後,真正傷腦筋的來了:
加多一點的鹼,可以充分讓油脂反應完全,但是可能留下太多鹼,很傷皮膚的!
加太少的鹼,油脂留下過多,對後續肥皂保存會有大問題,會出現油臭味!
當然,依照我們目前的化學理解來看,這是很簡單的,我們可以參考所謂的油脂皂化值,簡單說就是查表格,可以推估多少由需要多少鹼。
不過在1688年那當下,首先有幾個問題:
1. 鹼,還不是個可以大量生產並且有高純度的年代。所以得要慢慢加,根據經驗。
2. 油,如果用不同來源的油,那麼皂化反應比例就更難確定了。
3. 動物油,通常都得要高溫熬煮,會有短鏈脂肪酸出現,再加上要是做肥皂沒有完全反應,後續臭掉的味道就可怕了,還想當奢侈品賣?。
所以,以上幾個可能,造成公告上要求要以橄欖油來當作“唯一合法”的原料。然後,加過量的鹼,鹼可以再更往下一個步驟被清洗掉。
所以,人客啊,在現代不要再被廣告胡扯,以為一定要橄欖油的才好。
C. 清洗
肥皂剛做好,是一團黏黏糊糊的混合物。
來,同學們讓我們複習一次:油脂+氫氧化鈉+水 = 肥皂+甘油
上一步不是約好了嗎?咱們統一用橄欖油,然後一起加過量的鹼?
所以,正確來說,那團糊糊的東東就是肥皂加甘油。再加上沒有反應,找不到另一半沒人要的魯蛇“鹼”。
為了世界的和平,我們只能含淚送別這些沒有反應的鹼。
我們可以用鹽水,大量的鹽水。因為肥皂不溶於鹽水,但是甘油跟鹼可以。
現在的國高中教科書,講到這個步驟時,用的鹽水濃度比例,大概為360克氯化鈉溶解在一升水。然後,我們透過過濾出來的沈澱,就可以淬取出反應完全的肥皂。
3. 入模成型
清洗萃取乾淨的肥皂,可以倒入模具中,做成想要的形狀。然後可能會有一些壓榨去水、定型的加工程序。但是,都只是要整形而已。
結論幾個點
1. 如果可以留下甘油,甘油其實可以當作皮膚保濕劑。
2. 如果不清洗,有過量的鹼,手工皂會不會就很危險了?
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?有的,而且還有兩個,但是各有其優缺點
1. 算準油脂需要多少鹼,精準計算後,完全反應掉,就不需要清洗,甘油自然可以完全留下。
—缺點:甘油多,容易吸水,肥皂用過後容易軟掉。
2. 清洗完成之後,再額外添加甘油回去就好,想加多少就加多少,還可以順便加點精油增添一下香味。
—缺點:多一個步驟,
各位猜看看我們的手工皂,是採用哪一個方法呢?
歡迎文章下面留言,或是比較害羞的朋友,可以加入官方LINE私訊,我們將會下篇文章或下下篇解答 ^ _ ^